掤劲,太极拳之“母劲”,非蛮力硬撑之劲,乃内气鼓荡、周身圆活的阴柔支撑之力。如坎卦象水,外柔内刚,能负舟行船,可化千斤之压。欲使掤劲上身,需跳出“用手找劲”的误区,从内气筑基入手,以桩功立架、行功通络、应物验劲为阶,终达“身如气球、劲似水”的境地。 一、筑基:内气为根,桩功育“撑” 掤劲的内核是“内气充盈后的自然撑劲”,如同给气球充气,气足则圆撑自生。桩功,正是培育这份内气与整体撑劲的根基。 - 站桩要诀:实丹田,通三焦以“掤桩”为要,双脚与肩同宽,屈膝松胯如坐高凳,脊柱如悬垂之绳,头顶似有轻物牵引(顶头悬)。双手抬至胸前,掌心相对如抱虚球,肘坠肩沉,腋下留隙。此时需做到“三松三紧”:肩颈松、腰胯松、膝踝松;丹田微紧(气沉小腹,如蓄势之弓)、腰脊紧(不塌不僵,如立柱承重)、指节微紧(似握非握,劲透末梢)。站桩时,意守丹田而非憋气,感受气息如潮水般在体内周流:吸气时,气从脚底沿腿内侧上涌至丹田;呼气时,气从丹田散向四肢,手臂似有向外撑胀之意,却不刻意用力。每日站桩20分钟,日久则丹田气实,周身渐生“绵绵不绝”的内在张力——这便是掤劲的雏形。- 辨“僵”与“松”:撑劲生于柔桩中最忌“硬撑”,若肩耸、胸挺、气憋,便是“僵劲”,与掤劲无关。真正的“撑”,是松沉中自然生出的“圆活之力”:如同充满气的轮胎,看似柔软,却能承载千斤;若充气过满(僵硬)则易爆,气不足(松散)则瘪塌。需在“松而不懈、紧而不僵”中找平衡,体会“不用力而有力”的状态。 二、通络:行功走架,让劲“串”起来 桩功培育的内气与撑劲,需通过行功走架“串”成周身一体的劲路。拳架如“管道”,让内气从丹田流向四肢,使掤劲从“局部撑”变为“整体应”。 - 以“起势”启劲,在慢中求“连”起势看似简单,却是练掤劲的关键。双手从体侧缓缓抬起时,想象水中划桨:手臂带动水流,既不漂浮(无力),也不搅动(蛮力),而是随身体松沉自然上升。抬至胸前时,掌心微向外撑,肘不贴肋,此时需感受“力从地起”——脚蹬地面的反作用力,经腿、腰、肩,最终透于手掌,形成“脚-腰-手”的完整劲链。行架贵“慢”,慢才能觉察劲路是否中断:若抬手时仅用肩臂之力,便是“断劲”;若能体会到腰胯转动带动手臂,才是“整劲”。每一式的转换,都要如“抽丝”般连贯,让内气在经络中无滞流淌。- 借“揽雀尾·掤”定型,在圆中求“撑”“揽雀尾”的掤式,是掤劲的标准体现。手臂前掤时,非手前推,而是腰腹微转,如“用身体带手走”,手掌如托圆盘,既要有向外的“撑劲”,又要有向内的“含劲”(不丢不顶)。此时周身应如“圆桶”:前胸微含,后背微撑,脊柱如桶轴,四肢如桶壁,形成“前后、左右、上下”的六面撑劲。练时可闭眼细品:若有人轻推手掌,劲能自然传至脚根(不顶);若撤去推力,手掌仍能保持圆撑(不丢)。这种“应物自然”的状态,便是掤劲在拳架中的具象化。 三、验劲:应物练“化”,让劲“活”起来 掤劲若只在空练中体会,终是“死劲”;需在与人接手或借物验劲中,练出“随势应变”的活劲,方算真正上身。 - 双人互推:练“不顶不丢”的敏感性两人相对,单手轻搭对方小臂,互相施加微力。对方推来时,不可硬顶(阳刚之弊),也不可后撤(泄劲之病),而要用手臂的圆撑感“托住”对方的力,同时腰胯微转,如“水随舟动”,让对方的力顺着自己的劲路“滑过去”。对方撤力时,自己的撑劲仍在,不随其退而松懈。此练法的关键是“听劲”:通过接触点感知对方力的大小、方向,再用周身的弹性调整自身,如弹簧遇压则收,释压则伸,始终保持“圆活中的支撑”。- 器物辅助:练“周身一体”的圆撑感抱球练习(篮球或瑜伽球):双手抱球缓慢画圆,体会手臂、腰背、胸腹随球的转动而协调发力,球不瘪(撑劲)、不掉(含劲),如同周身包裹球的“气”在主导运动。水中行拳:在齐腰深的水中慢练拳架,水的阻力会迫使周身协同发力,避免局部用劲,能快速找到“整体圆撑”的感觉——这与“如水负舟”的拳论意境暗合。 结语:从“刻意”到“自然”,方为掤劲真境 掤劲上身,非一日之功。初期站桩找“撑”,行架求“连”,验劲练“化”,皆是“刻意为之”;待内气充盈到无需“守丹田”而气自沉,拳架练到无需“想劲路”而劲自连,接手时无需“听劲”而应自快,便入“不意而得”之境——此时举手投足皆有掤劲,如气球饱满而不脆,似弹簧柔韧而不软,任外力来袭,自能以阴柔之劲化之、载之。 这便是太极拳“以柔克刚”的根基:掤劲在身,便如水性润万物而不争,却能承载千斤、化御万力,此乃“母劲”之真谛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